雪窦寺全称雪窦资圣禅寺,在溪口镇雪窦山上。晋时建于千丈岩瀑布口,称瀑布院。唐会昌元年移建今址。景福元年扩建,建筑规模宏大,佛殿斋堂,经阁钟楼,禅房藏室 ,丹数百楹,计6000多平方米,藏经阁藏经万卷。南宋时与杭州灵隐、天台国清、宁波天童诸寺齐名。明时被列为“天下禅宗十刹”之一。民国后香火日衰。1968年因蚁害而拆除。现建筑为20世纪80年代新建。寺前有古银杏2棵,寺后有张学良将军在被囚中植楠木2株,至今尤茂。
雪窦寺坐落于“秀甲四明”的雪窦山山心。它肇创于晋代,兴起于大唐,鼎盛于两宋,素由禅宗执帜,代有创获殊荣,南宋被敕为“五山十刹”之一,明代列入“天下禅宗十刹五院”之一,民国一度跻身“五大佛教名山”之一。
唐灭后,雪窦依凭东达普陀,南连天台的有利地域环境,多位饮誉海内外丛林的禅师,纷纷登临雪窦山主持寺事。禅宗法眼宗第三祖、净土宗第六祖知觉延寿禅师,还有云门宗四世法孙、“支门中兴之祖”明觉重显禅师,这两位法中大龙先后主持雪窦寺,使得雪窦寺如日中天,走向盛极。于此同时,北宋时期的公元1006年,雪窦山下、剡溪之湄,溪口开始大规模建村。溪口“倚山而兴”、“缘佛而盛”,到南宋人口已近8000之众。雪窦山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,对山下的溪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佛教文化成为古代溪口地域文化的核心;一代又一代溪口信众,被富有活力的禅宗思想所浸润,并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。清末,蒋介石出生于佛山圣境的溪口古镇,命运似乎注定他要成长在充满佛教因子的土地上。
雪窦山佛教文化历经元明两朝的式微,入清后,振衰起疲,规模有所扩张。清道光年间,雪窦寺慧智禅师在朝廷资助下,重修了殿宇、山门、亭舍、池沼。清光绪年间,光绪帝对雪窦寺宠幸有加,御赐玉印、玉佛、龙袍、龙钵和为数甚众的经籍。